熊蓋站 - 首頁

  Plurk Twitter    

» 您尚未 登入註冊 | 說明 | 娛樂中心 | 點歌 | 聊天留言 | 最新 | 精華 | 論壇 | 資訊 | 首頁 | 影音模式

熊蓋站  -> 硬體資訊  -> 【評測】完美反擊!AMD新旗艦R9 290X評測

--> 本頁主題: 【評測】完美反擊!AMD新旗艦R9 290X評測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可列印版本
andy6989


終身成就獎
頭銜:論壇執行長論壇執行長

∷ 職務: 站長 該帥哥目前不在線
∷ 編號: 1
∷ 級別: 天使會員
∷ 發帖: 8098
∷ 威望: 6189
∷ 財富: 36813 蓋幣
∷ 貢獻: 173
∷ 配偶: 單身
∷ 家族: 無門無派
∷ 註冊: 2005-01-30
∷ 上次: 2019-03-27
鮮花(55)
寵物資料

寵物狀態:生存
寵物級別:287 -最終進化-
寵物PK:開(接受挑戰)
HP:7275/7275
MP:674/674
SP:4800/5000
EXP:86%
  【字體: Plurk Twitter 
【本站推薦】:
 【評測】完美反擊!AMD新旗艦R9 290X評測

R9 290X正式登場:直面GTX 780
經過漫長而又反覆的各種預熱、洩露、曝光,AMD最新一代旗艦級顯卡「Radeon R9 290X」終於正式發佈了。
在此之前,啟用全新命名體系的這一代已經先推出了多款產品,但上至R9 280X、下至R7 240都是現有核心改良而來,只有這個R9 290X(還有稍後會跟進的R9 290)用的才是新核心「夏威夷」(Hawaii),自然也是最值得關注和期待的。
縱觀顯卡歷史,R9 290X是少有的發佈時已基本無秘密可言的產品,實物、規格、技術、性能幾乎都已經被翻了個底朝天,NDA保密協議形同虛設,很多實在憋不住的國內外媒體甚至都已經搶跑放出了詳細的評測數據。
不過既然今天才是正式發佈,總要有個體面的儀式。這裡,我們會首先對R9 290X的相關情況做一個大體的回顧和總結,尤其是補充一些此前未曾涉及的細節,然後大大方方地看看它的性能如何,尤其是對比直接競爭對手GeForce GTX 780。

首先是一個關鍵詞「遊戲」。儘管現代顯卡的功能特性越來越豐富,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尤其是通用加速計算成了熱門話題,但對顯卡而言,最首要的任務還是玩遊戲。AMD這次也在反覆提及一個口號「Radeon is gaming」,強調A卡才使用來玩遊戲的上佳之選。

至少從這兩年的遊戲支持與合作力度上,AMD有十足的底氣這麼說。現如今,幾乎所有的熱門遊戲大作都被AMD籠絡而去,加入了其Gaming Evolved合作計劃、Never Settle促銷項目,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搞得酣暢淋漓。相比之下,NVIDIA當年風風火火的The Way It's Meant To Be Played幾近銷聲匿跡,合作遊戲也不過寥寥幾款。
這是遊戲玩家的福音,不過更希望NVIDIA也能在這方面重振雄風,不然N卡玩家多傷心。


目前已經得到公開確認的Radeon R200系列型號有八款(已發佈五款),R9 290X當然就是它們的帶頭大哥,用的也是迄今為止AMD最為強大的GPU核心。
夏威夷核心的規模並不算小,但就整體策略而言,AMD依然在堅持「小核心」、「甜點」的方針路線,沒有一味做大做強。面對當今最為強悍的GeForce GTX Titan,AMD選擇了規避,R9 290X的競爭對手也選擇了次一級的GTX 780。
R9 290X的官方價格為4599元人民幣,這正好是GTX 780目前的最低價,出招又準又狠。當然了,NVIDIA也不是吃素的,已經宣佈會拿出更強的GTX 780 Ti作為回應(但未公佈具體規格而且要到11月中旬才會上市),而且據說還會有新款GTX 780,不過呢,我們更希望GTX 780能好好降降價。
R9 290X的北美區官方定價此前一直沒有確切說法,普遍猜測要649美元,折合人民幣不到4000元,結合中國區定價看上去就是它了,但最終的報價為549美元,約合人民幣元3340元,比國內便宜了多達27%!即便考慮到稅、市場差異等因素也不應該有這麼多,特別是此前發佈的多款R9、R7中外價格都很均衡。實在不知道怎麼想的。
接下來進入技術環節。由於此前的曝光已經相當徹底,這裡我們就不再絮叨得太多,只是結合官方資料做一個梳理和匯總。


TrueAudio:PC遊戲好聲音
有點詭異是吧,對顯卡的介紹竟然從音頻開始。事實上這幾年來,顯卡開始越來越多地承擔聲卡的任務,主要是輸出部分集成越來越豐富的功能,使得消費級影音系統的搭建越發簡單、廉價。AMD這次對音頻方面的介紹和宣傳也是不遺餘力。
說起顯卡的音頻技術,AMD一直都走在前列:
2006年,Radeon HD 2000系列首先整合HDMI輸出。
2008年,Radeon HD 3600系列首先支持DisplayPort音頻。
2009年,Radeon HD 5800系列首先支持HDMI高比特率音頻。
2011年,Radeon HD 7900系列首先支持獨立數字多點音頻(DDMA)。


這一次,AMD又在音頻方面邁進一步,除了強化DDMA技術支持智能聲道分配、更廣泛的應用支持之外,「TrueAudio」技術的降臨帶來了「PC遊戲好聲音」。

該技術支持基於改進版GCN架構的R9 290X/290/260X三款顯卡,號稱是全球第一個可編程音頻流水線,專為提升遊戲音效體驗而來,但是和普通音樂無關。

這麼多年來,PC遊戲竭盡全力提升畫面質量,但在音頻方面一直都是應付了事,這從來都不是開發者的重點,玩家們似乎也並不太在意,這和遊戲主機平台上有很大不同。

AMD還認為音頻處理浪費了CPU資源,10%的佔用率完全可以解放出來給其它任務,不過說實話,以現代處理器的能力,處理點音頻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這裡更多的是AMD在給自己找理由。

TrueAudio技術的精髓就在於加入了獨立的音頻DSP單元,可進行編程,從而更靈活、更高效地實現更好的遊戲音效。

相比之下,沒有獨立DSP的其它平台必須有所取捨,要麼靠處理器處理音效,要麼使用DSP但犧牲音效。

TrueAudio技術架構圖:主要是採用了專業應用處理器提供商Tensilica的HiFi EP DSP子系統,再加上AMD自己設計的與其它相應模塊的各種總線、連接部分。

DSP特性。

硬件特性。

音頻數據流和設備支持:與輸出設備無關,什麼都可以搭配。

也可以很好地支持3D音效。
TrueAudio:小夥伴的支持最重要

AMD會向開發者提供TrueAudio API、用戶模式服務庫,搭配中間件API,將該技術整合在遊戲引擎中。

實時加速音效處理。

一項技術想推廣開來,除了本身要優秀,還得有充足的合作夥伴、生態系統支持。TrueAudio已經拉攏了不少知名的遊戲、音頻中間件、音頻處理開發商,走好了第一步。

GenAudio是一家歷史悠久的音頻方案廠商,其獨特的3D空間音頻技術AstoundSound相當有名,基於人腦心理聲學響應而來,將收聽者置於靜止和/或移動聲音的虛擬空間的中心。

Audiokinetic來自加拿大,其出品的音頻中間件Wwise也是一套優秀的跨平台音頻解決方案。AMD算是找對人了。

遊戲支持方面也初見成效,首批三款《謀殺:靈魂疑犯》、《神偷》、《巫妖國》

再次提醒,TrueAudio技術只有這三款卡支持。

4K超高清、新寬域:實用是王道
顯卡嘛,顯示功能才是最最核心的,這方面AMD也有不少傲人的資本:
2005年10月:支持雙鏈接DVI。
2008年1月:率先支持DisplayPort。
2009年9月:獨家多屏技術寬域Eyefinity。
2010年4月:單卡支持六屏寬域Eyefinity 6。
2011年10月:支持5×1垂直模式寬域。
2011年12月:率先支持DisplayPort 1.2。
2012年2月:率先支持HDMI 4K。


這次的重點之一是4K超高清,這個流行話題如果不湊個熱鬧實在說不過去,畢竟人家很多移動GPU都開始支持了。
超高清顯示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刷新率不超過30Hz,包括3840×2160/30Hz、4096×2160/24Hz,主要用於電視,接口支持HDMI、DisplayPort;二是刷新率60Hz,但畫面是由兩部分拼接組成的,主要用於顯示器,接口也必須是DisplayPort。A卡可以很好地支持它們。

「拼接顯示」(Tiled Display)使用多條視頻流支持多個獨立的區塊,再合成為整個顯示畫面。Radeon HD 7000系列已經支持,不過需要多個接口或者MST轉接器的配合。


AMD這次支持了新的業界標準VESA Display ID v1.3,正是借助它實現了更好的4K拼接顯示,還可以自動配置多屏寬域系統,而且只需要一個DisplayPort接口。這可比用三塊卡把三台4K顯示器排在一起實用多了。

此外,R9 290系列還會支持第三種4K顯示類型,即無需拼接的單視頻流、60Hz刷新率,像素率最高也可達600MHz。


乍一看輸出接口還是倆DVI、一個HDMI、一個DP,似乎沒什麼進步,但幾乎唯一的一點明顯變化就是最實用的:現在可以利用任意三個接口組建三屏了,尤其是倆DVI加一個HDMI就行,不再像以前那樣必須有一個是DP,這樣一來顯示器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之前也有藍寶等廠商推出過無需DP接口的三屏方案,但這次是有了AMD的官方支持。

當然,土豪還是可以最多六屏,單卡搭配MTS轉接器即可。

MTS轉接器已經說了很久很久,但一般人從來都看不到。Club3D已經發佈了這種配件,而且支持DP 1.2。
Mantle:「饅頭」很香 還需加熱
Mantle這個技術的出現非常突然,之前沒有任何跡象,而且也算得上關注度最高、爭議最多的一個話題。究其原因,一是作為AMD這樣的廠商敢提出這樣有野心的技術,二是它的很多技術細節仍然是個謎,三是它究竟能得到多少廠商和遊戲的支持。


簡單地說,Mantle是一個類似DirectX、OpenGL的應用開發接口(API),但不像它們那樣通用,而是專門針對AMD GCN架構設計,搭配驅動程序就可以讓開發人員直接訪問硬件底層並進行編程,同時也兼容DirectX HLSL以方便移植。

AMD宣稱,Mantle可以通過降低CPU過載,帶來超過9倍於其它API的繪製調用(Draw Call),而且因為各種GPU特性都能直接訪問,圖形性能將得到極大提升,此外還有新的渲染技術(詳情未公佈)。
最關鍵的是這句:「將下代遊戲主機的優化帶往PC」。
Radeon HD 7000/R200系列都是GCN架構的,PS4、Xbox One也是同樣的架構,也就是說在硬件上AMD已經打通了主機和PC。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在開發、遊戲上也打通,但這是不現實的,因為遊戲主機一向封閉,微軟也明確表示Xbox One不會支持Mantle。
儘管在未來仍有大一統的可能性,但就現階段而言,Mantle最大的意義在於方便開發商將主機遊戲移植到PC上,因為硬件是統一的,也都是底層開放的。
主機遊戲盈利豐厚而一向是開發商的重點,PC遊戲因為各種原因經常形同後娘養的。如果Mantle能夠得到遊戲開發商的廣泛支持(AMD宣稱該技術正是應開發商需求而提出的),那必將是PC玩家之福。

關於Mantle的更多技術細節,以及遊戲合作支持,還要等下個月的AMD開發者峰會上揭曉。

GCN 2.0架構解析:全方位的增強
AMD自己從來沒有用過GCN 1.0/1.1/2.0這樣的表達方式,全部統稱GCN,這裡只是為了方便區別和描述而已。
R9 290X在架構上沒有本質的變化,但在各個模塊上都做了改進和增強,核心規模也大得多,使用了62億個晶體管,不過在製造工藝保持28nm不變的情況下,核心面積依然控制得非常出色,438平方毫米只比「塔希提」大了24%。

架構總圖:44個執行單元、2816個流處理器、四個幾何處理器、64個ROP光柵單元、1MB二級緩存、512-bit GDDR5顯存位寬、TrueAudio DSP、CrossFire XDMA引擎、六個Eyefinity顯示控制器。

著色器引擎:R9 290X在大的層面上劃分成了四個著色器引擎(Shader Engine),每個都包含11組計算單元(計算資源可靈活配置)、一個幾何處理器(和其它著色器引擎負載均衡)、一個光柵模塊(屏幕像素分區)、四個渲染後端(1-4個可配置)。

作為最基礎的模塊,計算單元在架構上絲毫不變,只是做了些許改進。

幾何處理可以每個時鐘週期處理最多4個原語,幾何著色、硬件曲面性能也有所改進。

渲染後端最多16個,也就是64個ROP。二級緩存容量也擴充至1MB,依然可讀可寫,還能劃分為最多16個分區。

顯存位寬重歸512-bit,即便等效頻率降至5GHz,帶寬也提升到了320GB/s。最關鍵的是,高位寬顯存控制器需要大量核心面積已經成為歷史,綜合各方面改進這次反而要比之前的384-bit在面積上小了大約20%,因此單位面積帶寬增加了50%。

異步計算引擎從兩個猛增至八個,還有兩個DMA引擎。

GCN 1.0/2.0效率對比:24%的額外面積帶來了20-90%的性能提升。

DirectX 11.2:R200、HD7000系列都可以支持,但除了這個硬件管理GPU虛擬內存在之外真沒什麼很特別的。事實上,AMD提出Mantle就有刺激微軟繼續創新的意味。

全新交火技術:通過新的引擎,交火不再需要外部橋接器了,而是直接走PCI-E,GPU圖形流水線也可以彼此直接訪問,還支持幀平滑。

性能?雙卡提升87%,三卡提升160%。如果洩露數據屬實,新交火會很猛很猛。

GCN 2.0架構回顧:更快的性能、更高的效率、新的圖形特性、新的計算特性。

功耗管理:均衡與妥協
誰都不喜歡電老虎,不過高端產品必須付出高功耗的代價,關鍵就在於如何讓用戶付出的每一瓦特都是值得的,都能釋放出最大潛力。

AMD這幾代顯卡的功耗控制都有獨到之處,特別是待機功耗已經逐漸低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Radeon HD 7000系列就提出了零功耗待機技術ZeroCore Power,不過這次的重點不是待機,而是均衡,功耗、性能、風扇、溫度之間的均衡。

核心技術依然是PowerTune,總體架構沒怎麼變,不過新增了第二代串行電壓識別單元(SVI2)。注意右側的白框部分。

SVI2是一個新的穩壓器控制界面,AMD自行設計(看上去應該是基於IR的技術),並為其設置了一條單獨的檢測線路和多個電壓域,能夠以40kHz的採樣率報告電壓、電流,檢測帶寬也達到了20Mbps。
有了它,GPU可以在10微秒的級別上切換電壓,電壓調節幅度精確到6.25mV,0-1.55V之間就有多達255級。
但注意,該技術只有新架構的R9 290X/290/260,以及Socket FM2 APU才支持。

功耗:在達到特定值後可以異常穩定的保持下去,波動範圍不超過1W

風扇:隨功耗而動。這一次AMD選擇了盡量保持低噪音,所以風扇轉速會盡可能降低,代價就是犧牲一下溫度。

溫度:最高達到了94℃,和實測完全相同。AMD對芯片的抗高溫能力很有信心啊,不過相信會出現不少誇張的非公版散熱器來壓制溫度。

性能:這個必然要受到功耗、溫度的影響,太高的時候會有一定的下滑,不過經過散熱系統的調整之後就會恢復正常。
A卡遊戲中心:軟硬兩手抓兩手硬
PC遊戲要想玩得暢快,優化是少不了的。這個優化包含硬件、驅動、遊戲等多個層面,但還有一點,就是針對個體玩家的單獨優化,可以讓用戶根據自己的條件、需要得到盡可能更佳的體驗。
主機平台這一點做得是比較好的,索尼、微軟都有一條龍服務,但是PC平台太過複雜,需要設置得太多,玩家不得不自己動手,這對菜鳥來說簡直是噩夢。


為此,AMD與遊戲社交網絡Raptr合作推出了一個名為「Gaming Evolved控制中心」的應用,有點像是NVIDIA GeForce Experience,但是更加全面。

Raptr創立於2007年,是一個針對遊戲玩家的在線信息溝通系統,而且是跨平台的,已經擁有1800多萬名成員。它支持在遊戲內啟動其它應用程序,無需Alt+Tab進行切換,還可以在任何遊戲內向好友發送廣播消息,另外經常性地組織遊戲比賽,今年就已經發放了2000多萬美元的獎金和獎品。

除了原有的基本功能,Gaming Evolved控制中心還能夠檢測玩家的硬件、遊戲和設置,自動判斷最佳設置,並且可以一鍵優化(性能/平衡/質量三種模式),即時顯示FPS幀率什麼的就更不在話下了。當然,一切都是針對A卡的。
Gaming Evolved控制中心現在已經公開發佈了Beta測試版,A卡玩家不妨下載體驗體驗:
http://www.raptr.com/amd

R9 290X外觀圖賞

R9 290X依舊保持了紅黑搭配的設計風格,外觀穩重

正面

背面-黑色PCB板

兩個DVI,一個HDMI和一個DP接口

散熱風扇依舊採用渦輪式解決方案

頂部的Radeon標識

除了尾部,在顯卡頂端也有散熱孔

金手指特寫

金手指特寫

R9 290X擁有1個8pin和1個6pin電源接口,加上PCI-E插槽供電,最高可以提供300W的電力

看似導熱孔,其實只是裝飾作用,內部不是連通的

固定支架

PCB背部供電元件特寫

R9 290X拆解圖

PCB板正面

散熱系統

散熱系統

外殼

固定支架-通過影子可看到下面的彈簧

散熱底座和GPU核心的結合處,略微凸起

風扇特寫

整齊的散熱鰭片

PCB板

PCB板

金手指,上面印有公版Logo

DVI接口外部有防電磁金屬

GPU特寫:上邊沒有任何標識、編號

顯存顆粒

海力士GDDR5顯存顆粒特寫

「5+1」相供電設計

電感、電容特寫

輸出部分供電

電源接口特寫

電源接口特寫

風扇電源接口
測試平台簡介
本次測試的軟硬件平台配置如下:

R9 290X/280X使用的驅動是AMD最新提供的內部版本,加入了對R9 290X的支持。R9 280X是來自微星的非公版,核心頻率超至1020MHz,僅供參考。
三款顯卡的GPU-Z識別信息(均為公版頻率):

R9 290X:還不支持,除了頻率外識別得亂七八糟

R9 280X:基本正確,但核心代號、發佈日期有誤

GTX 780
基準測試:3DMark、Unigine

3Dmark Vantage測試中,R9 290X在P模式以及E模式中面對GTX 780有所落後,但在X模式中的表現和GTX 780相差無幾。

3DMark 11測試中,R9 290X在P模式以及X模式中均能略微領先GTX 780,但二者更像是持平。

新3DMark測試中,R9 290X在Fire Strike測試中領先GTX 780在10%左右,領先R9 280X則在27%左右。Fire Strike Extreme測試中R9 290X的優勢進一步擴大,領先GTX 780在12%左右,領先R9 280X則達到了30%。

在另一款老牌DX11測試工具中,R9 290X領先GTX 780約為6%,而領先R9 280X則達到了40%。
遊戲測試(一)

1920×1200,極高畫質,用Fraps記錄隊長雙方200秒內幀數,取平均幀數。
不要小看了《星際爭霸2》這款遊戲,最高畫質單位較多的情況下即便是旗艦卡也無法取得非常給力的成績,在測試中R9 290X領先GTX 780達到5%左右,而領先R9 280X則在8%左右。

1920×1200,最高畫質,4AA,用Fraps錄製勞拉手拿火炬走出陷阱的一段。
《古墓麗影9》中R9 290X的領先優勢較小,僅為1幀。

官方Bechmark,開啟8AA,分辨率1920×1200。
對於每一代卡皇來說,《Crysis》系列遊戲都是他們的噩夢,在8AA情況下,R9 290X領先GTX 780為5%,領先R9 280X則是12%。

官方Benchmark,開啟4AA,分辨率為1920×1200。
《COP》同樣是一款老遊戲,但作為首批DX11遊戲之一,它的配置需求到目前來說依然不落伍,在測試中R9 290X領先GTX 780達到9%,領先R9 280X則達到了12%。
遊戲測試(二)

官方Benchmark,開啟4AA,分辨率為1920×1200。
《AVP》測試中,R9 290X依然取得了完勝,但領先幅度不大,只有6幀左右。

Fraps錄製最開始在暴風雨船上的幀頻,開啟4AA,分辨率為1920×1200。
作為新一代顯卡殺手,《Crysis 3》的表現沒有讓我們失望,即便是R9 290X也僅取得了53.13幀的成績,領先GTX 780在8.5%左右。

Fraps錄製飛機上機槍掃射敵軍基地的場景,開啟8AA,分辨率為1920×1200。
《Far Cry 3》測試中,R9 290X領先GTX 780為7%,領先R9 280X則是16%。

Fraps錄製角色從列車中爬到車頂的場景,開啟8AA,分辨率為1920×1200。
AMD拿到了《戰地4》的首發資格,但其實在《戰地3》中R9 290X的表現就不錯,領先GTX 780達到了10%。
溫度、功耗測試

儘管R9 290X是一款非常安靜的顯卡,但這是建立在放棄溫控能力的基礎上的。從測試結果來看,R9 290X的待機溫度要比GTX 780高出17度,遊戲溫度高出20度,滿載溫度高出13度。而R9 280X由於不是公版卡,所以沒有對比的價值。想要一塊「冷靜」的R9 290X還是坐等非公版吧。

功耗方面,R9 290X的待機功耗要比GTX 780高出40W,但遊戲功耗反倒比其低出24W,而到了滿載功耗中則又比GTX 780高出18W,總體來說還是要比GTX 780更費電一些。R9 280X由於是非公版卡,所以滿載功耗甚至要比R9 290X還高。
總結:一次完美的反擊戰
不到兩年前,AMD GCN架構首款產品Radeon HD 7970的出現讓人大呼「完美」。其架構終於不再是在原有基礎上「縫縫補補」,而是迎來了一次重大的變革,並起到了應有的效果,至少在NVIDIA尚未準備好開普勒核心的時候,AMD在桌面顯卡市場搶灘成功,市場份額也確實得到了提升。過了許久,NVIDIA才推出了推行的GeForce GTX 680,AMD則拿出加強版的Radeon HD 7970 GHz,單芯旗艦之爭日趨白熱化,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但至少AMD走得更快。
隨著GeForce GTX Titan、780的陸續出現,NVIDIA成功佔領了高端市場,優勢也十分穩固。面對規模龐大的GK110核心,AMD是同樣重歸大核心之路,還是繼續堅持自己的小核心戰略?
在憋了半年的大招之後,AMD的新旗艦Radeon R9 290X終於到來,成功將直接競爭對手GTX 780斬於馬下,即時面對更高端的GTX Titan也並不遜色,很多特定情況下甚至還能比它更快。62億晶體管對71億晶體管,438平方毫米對561平方毫米,AMD完勝。

其實相對來說,R9 290X最大的變化並不是架構本身。雖然核心規格暴增,顯存位寬也增加了1/3,但我們認為這並不是R9 290X最大的特色。TrueAudio可編程音頻、4K超高清多模輸出、任意三接口的新寬域、Mantle API遊戲開發等等,這一系列全新的技術才是AMD真正引以為傲的地方,R9 290X的作用只不過是讓這些技術真正實現了出來,實實在在為玩家服務。只有將這些技術推廣開來,AMD才能擁有在遊戲領域發言的權利,擁有和NVIDIA The Way計劃抗衡的資本。
最後不得不提的就是,R9 290X交火不再需要外部橋接器了,而是直接走PCI-E接口,這是一個需要勇氣的決定,也是一個需要技術實力作為積澱的革新。從此前洩露的成績來看,在取消橋接器之後,R9 290X的交火效率依然兇猛,在部分遊戲中甚至能做到1+1=2,畢竟這原本就是AMD的強項。
下面讓我們回到成績方面。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R9 290X可能是少有的發佈時已基本無秘密可言的產品,實物、規格、技術、性能幾乎都已經被翻了個底朝天,AMD官方對此幾乎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說明了什麼呢?——這就是AMD自信的體現。
從性能上來說,R9 290X的對手已經不是定價相近的GTX 780了,在各項成績方面幾乎都將後者大幅甩在身後,它的性能已經可以上探GTX Titan。從此前各個渠道實測的成績來看,面對GTX Titan的時候雖然R9 290X雖然不能穩居上風,但至少落後幅度並不明顯。別忘了,這可是兩個不同規模級別的核心,就單位晶體管、單位面積而言R9 290X佔據絕對上風。

當然R9 290X也並非十全十美。儘管看上去它非常安靜,但這是建立在放棄了溫度控制的基礎上的,最高90多度的溫度就能夠說明了一切,只能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對此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未來散熱器更加強悍的非公版產品。當然如果你不超頻的話,公版散熱器其實也夠用了。
最後我們話歸架構問題。今年在顯卡市場上首先發難的NVIDIA只有GTX 780和GTX Titan兩款產品使用了新核心,其餘GTX 700系列產品均是翻版GTX 600系列,AMD也是如此,除了R9 290X和R9 290使用夏威夷核心之外,R200系列的其餘產品均為Radeon HD 7000的翻版,因此今年對於顯卡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年,想要看到新架構爆發,還是等來年吧,NVIDIA的麥克斯韋已經蠢蠢欲動了。

最後的最後,R9 290X終究是贏了,除了GTX Titan這款不是顯卡的顯卡之外,R9 290X可以說是目前的單芯旗艦產品了。有消息稱NVIDIA會在下周發佈一款GTX 780加強版來與R9 290X爭奪單芯卡皇的桂冠,花落誰家我們屆時見分曉。


※ ※ ※ 本文為 andy6989 與 熊蓋站 共同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 ※

 



≡熊蓋站管理團隊≡--共勉之--



[樓 主] |
發表於:2013-10-24 13:33

  熊蓋站 -> 硬體資訊

v 最新文章        熊蓋站為自由討論論壇,所有個人行為或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們,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        v 精華文章

               

奇摩搜尋
完全比對 模糊比對

線上收看: 景點即時影像 | 線上查詢: 火車時刻表最上方

    Powered by 熊蓋站  Code © 2005-2017 Plurk Twitter 
讀取秒數Time 0.044427 second(s),query:4 Gzip enabled
   現在時間是 2024-6-3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