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蓋站 - 首頁

  Plurk Twitter    

» 您尚未 登入註冊 | 說明 | 娛樂中心 | 點歌 | 聊天留言 | 最新 | 精華 | 論壇 | 資訊 | 首頁 | 影音模式

熊蓋站  -> 硬體資訊  -> 【評測】1+1>2!西數SSD+HDD二合一硬盤詳盡測試

--> 本頁主題: 【評測】1+1>2!西數SSD+HDD二合一硬盤詳盡測試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可列印版本
andy6989


終身成就獎
頭銜:論壇執行長論壇執行長

∷ 職務: 站長 該帥哥目前不在線
∷ 編號: 1
∷ 級別: 天使會員
∷ 發帖: 8098
∷ 威望: 6189
∷ 財富: 36813 蓋幣
∷ 貢獻: 173
∷ 配偶: 單身
∷ 家族: 無門無派
∷ 註冊: 2005-01-30
∷ 上次: 2019-03-27
鮮花(55)
寵物資料

寵物狀態:生存
寵物級別:287 -最終進化-
寵物PK:開(接受挑戰)
HP:7275/7275
MP:674/674
SP:4800/5000
EXP:86%
  【字體: Plurk Twitter 
【本站推薦】:
 【評測】1+1>2!西數SSD+HDD二合一硬盤詳盡測試

西數今天推出了一種全新的硬盤設計方案「Dual Drive」,有點像之前的混合硬盤,但嚴格來說正如其名是雙硬盤,將機械硬盤、固態硬盤集合在了一個標準的2.5寸盤體積內,彼此其實是相互獨立的。

這種設計究竟是革命還是雞肋?性能表現又如何?之前只看到了一些簡單的測試數據,顯然不過癮。經過搜索發現,已經有不少媒體第一時間拿到了這塊Black2,這裡我們就看看臺灣Mobile01、國外StorageReview各自的評測,其中前者介紹和測試得都更深入,項目繁多,而後者加入了和其它很多硬盤的對比,還測了功耗。


【Black2實物賞析:高大上的格調】

包裝盒以黑色調為主,燙金產品型號標識,賽車圖案,還有個大大的「2」,確實比西數以往的產品包裝更上檔次了,也更能突出產品特性。

標籤上簡單明瞭地寫著120GB SSD+1TB HDD,並強調是2.5寸、9.5毫米規格,操作系統支持Windows XP-8.1,但是不支持XP 64位

剛才看包裝盒,你可能會有點迷惑:怎麼賽車只有一個尾巴?
車身在內盒上呢,拼起來才是完整的賽車。有點意思。

打開內盒,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鑰匙形狀的U盤。

這並不是贈品,而是安裝使用的配套工具。後邊再介紹。

多國語言說明書和質保說明。

附送SATA-USB 3.0轉接線,可以將替換下來的筆記本硬盤當作移動硬盤使用。考慮真周到。

硬盤真身就要出來了。

同樣的黑色調加燙金字體,左側(或者說底部)也設計成了電路板的樣子。

背面可以看到部分裸露在外的電路、芯片和標籤,型號為WD1001X06X

泰國製造。

標準的SATA 6Gbps接口。

從側面可以看到明顯的兩層,其中下邊是HDD,上邊是SSD。

厚度還是控制在了9.5毫米之內,可用於任何標準筆記本(超薄的就不行了)。
【電路板拆解:如何做到二合一】

整個硬盤其實分為三部分,除了SSD、HDD外還有個控制電路板。

SSD主控是JMicron JMF667H,這是今年三月底才推出的面向低端SSD的方案。


緩存顆粒是來自南亞的NT5CB64M16FP-DH DDR3-1600,128MB。

MLC NAND閃存顆粒沒有明確的標識說明來自哪裡,據稱是IMFT。

HDD其實就是Slim 7毫米超薄系列(所以總厚度才能控制在9.5毫米),容量1TB,基本可以斷定就是WD10SPCX,轉速5400RPM,緩存16MB。

HDD的主控是Marvell 88i9446-BRL2。

但是旁邊多了一顆起橋接作用的Marvell 88SM9642-NMD2,負責將HDD、SSD串聯在一起,共享SATA 6Gbps接口。

HDD的緩存是華邦W9712G6KB DDR2 16MB。

稱了一下重量114克(官方稱125克),因為多了一塊電路板而比普通超薄硬盤略重。
【系統設定:需要裝驅動】
普通硬盤都是即插即用的,但是WD Black2因為結構特殊,還需要安裝自己的驅動才行。

直接接上,只能看到120GB SSD部分。如果單獨使用,可將系統安裝於此,然後再找尋剩下的。

這時候就要請出附帶的U盤了,但詭異的是,裡邊並沒有直接提供驅動,而僅僅是指向官網下載的鏈接。很奇葩。
下載地址:
http://support.wdc.com/product/download.asp?groupid=2301&sid=218&lang=en

支持多國語言,選擇後即可安裝驅動。

會自動檢測Black2硬盤。

然後,1TB HDD就出來了。

Windows資源管理器中也顯示為兩個分區。有趣的是,此時就算拿到其他電腦上,也是直接顯示倆分區,無需再次安裝驅動,但是既然如此為何不出廠的時候就做好初始化呢?

CrystalDiskInfo會把它當成兩塊硬盤,但規格顯示並不完全,還需要改善支持。
【SSD部分性能測試】
SSD、HDD兩部分其實是相對獨立的,所以測試也分開進行。
測試平台配置:
處理器:Core i7-4770K
系統盤:博帝Pyro II 240 SSD
主板:華碩Maximus VI Formula
內存:芝奇DDR3-1866 8GB×4
電源:機架Odin 1200W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AS SSD Benchmark持續讀寫

AS SSD Benchmark隨機讀寫

AS SSD Benchmark複製

AS SSD Benchmark壓縮

ATTO Disk Benchmark

CrystalDiskMark默認隨機模式

CrystalDiskMark 0Fill模式

CrystalDiskMark 1Fill模式

CrystalMark 2004R3

HD Tune Pro 5.5

PCMark 05

PCMark Vantage

PCMark 7
總的來說,SSD部分表現平平,持續讀取雖然能達到400MB/s,但是寫入僅僅150MB/s,也就是入門級固態盤的水準。當然,這仍然要比只有緩存的混恆硬盤快很多。
【HDD部分性能測試】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AS SSD Benchmark持續讀寫

AS SSD Benchmark隨機讀寫

AS SSD Benchmark複製

AS SSD Benchmark壓縮

ATTO Disk Benchmark

CrystalDiskMark默認隨機模式

CrystalDiskMark 0Fill模式

CrystalDiskMark 1Fill模式

CrystalMark 2004R3

HD Tune Pro 5.5

PCMark 05

PCMark Vantage

PCMark 7
這部分其實更沒什麼好說的,雙碟500GB的標準水平。機械盤麼,你還能指望什麼?1TB大容量才是關鍵。
【SSD部分對比測試】
StorageReview重點測試了IOMeter、StorageMark 2010兩個項目,但是子項很多,而且加入了和很多獨立固態硬盤、機械硬盤的對比。
參與對比的固態硬盤都是中端主流型號,包括:
- 海盜船Force LS (240GB、東芝19nm MLC NAND、SATA)
- Crucial M500 (480GB、Marvell 9187、美光20nm MLC NAND、SATA)
- OCZ Vector (256GB、Indilinx IDX500M00-BC Barefoot 3、25nm MLC NAND、SATA)
- OCZ Vertex 150 SSD (240GB、Indilinx Barefoot 3 BF3-M10、19nm MLC NAND、SATA)
- 三星840 EVO (250GB、三星三核心400MHz MCX、三星1xnm Toggle NAND Flash、SATA)
- 希捷SSD 600 (120GB、Link-a-Media LM87800、19nm MLC NAND、SATA)

2MB持續讀寫

2MB隨機讀寫

4KB隨機讀寫

4KB隨機讀寫

4K對齊讀取

4K對齊寫入

4K寫入延遲

數據庫IOPS

文件服務器IOPS

Web服務器IOPS

工作站IOPS

StorageMark 2010 HTPC影音性能

StorageMark 2010辦公性能

StorageMark 2010遊戲性能
【HDD部分對比測試】
參與對比的HDD也都是中端產品,包括:
- 日立Travelstar Z7K500 (500GB、7mm)
- 日立Travelstar Z5K500 (500GB、7mm)
- 西數藍盤Scorpio (500GB、7mm)
- 西數藍盤UltraSlim (500GB、5mm)
- 希捷Ultrathin (500GB、5mm)
2MB持續讀寫(均以讀取從高到低排序,下同)

2MB持續讀寫

2MB隨機讀寫

4KB隨機讀寫

4KB隨機讀寫

4K寫入延遲

數據庫IOPS

文件服務器IOPS

Web服務器IOPS

工作站IOPS

StorageMark 2010遊戲性能
【同步/開機/功耗測試;總結】
雖然是SSD、HDD彼此基本獨立,但畢竟是在同一個盤體上,共享同一個SATA 6Gbps接口,同時使用會如何呢?StorageReivews對此也做了考察,但沒有對比圖表,只有文字說明:
SSD、HDD同時進行讀寫的時候,各自的響應速度都很快,但如果同時訪問它們倆,會出現一定的性能下滑,總速度大約是500MB/s多一點。SSD、HDD分別運作的最大速度可達450MB/s、110MB/s,但是你不可能簡單疊加得到560MB/s,因為SATA 6Gbps接口的限制在哪兒擺著。
此外,如果一個讀取、另一個同時寫入,硬盤可能會失去響應,說明在部分環境下,主控還無法很好地應付這種雙向異步操作。嚴重的時候會導致徹底無法訪問,只能重啟系統、重裝系統、重新分區,數據也就沒了。
西數對此表示,今後會為其不斷更新固件,優化性能和穩定性。畢竟是一種新生的概念,有些問題在所難免。

開機時間測試,系統安裝在SSD部分上。五次下來最快10.247秒,最慢12.103秒。

功耗測試,分別測量SSD、HDD部分的,再對比單獨一塊1TB Slim超薄藍盤的,結果非常意外。雙硬盤的HDD部分就已經比單獨的硬盤更耗電了,無論哪一種狀態下,SSD部分再空閒、啟動的時候耗電量也超過了單獨的硬盤,讀寫使用中則略低一些。
這就意味著,即便你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其功耗也是相當高的。筆記本對功耗很敏感,這恐怕不是個好消息。這應該和設計方式有關,未來通過固件優化或許能改善一些。
結束語:
Dual Drive Black2是一種極具創新理念的硬盤設計,120GB固態硬盤、1TB機械硬盤整合在了一個標準的2.5寸空間內,共享同一個SATA接口,可以彼此獨立使用。
在用戶眼裡,它其實就是兩塊硬盤。SSD部分可以安裝操作系統和需要加速的軟件、遊戲,HDD部分則可以用來存儲數據、文件。以往的混合硬盤需要多次啟動某個程序才能起到加速作用,而且很有限,Dual Drive則是直接就像固態硬盤一樣加速了。
如果你的筆記本只有一個硬盤安裝位,也沒有光驅位,想得到混合體驗就只能內部安裝一塊SSD,再外掛一個移動硬盤,自然是諸多不便。Dual Drive則可以讓你只需一塊硬盤就獲得兩種體驗。
性能方面因為體積限制,不能指望太多。SSD部分是比不過主流固態硬盤的,讀取也能達到449MB/s,寫入就比較慘淡了才138MB/s。只能說,它要比混合硬盤好多了。
HDD部分基本和超薄藍盤類似,持續讀寫分別有106MB/s、107MB/s,對筆記本完全可以接受,不過受制於共享接口,偶爾會比獨立硬盤稍慢一點點。
因為共享一個SATA 6Gbps接口,SSD、HDD同時訪問時的性能會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影響並不算大。穩定性是個大問題,希望西數盡快優化固件,不然程序報錯倒也罷了,硬盤無法訪問而不得不重置就不可接受了。
還有就是那個附帶的U盤,看上去很炫很酷,但居然不自帶驅動而是指引去官網下載,不知道怎麼想的。
最後的最後,既然分區完畢後拿到其它筆記本上可以直接使用,為什麼不出廠就設置好,而要用戶去下載安裝驅動手動執行一次呢?






※ ※ ※ 本文為 andy6989 與 熊蓋站 共同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 ※

 



≡熊蓋站管理團隊≡--共勉之--



[樓 主] |
發表於:2013-11-26 09:17

  熊蓋站 -> 硬體資訊

v 最新文章        熊蓋站為自由討論論壇,所有個人行為或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們,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        v 精華文章

               

奇摩搜尋
完全比對 模糊比對

線上收看: 景點即時影像 | 線上查詢: 火車時刻表最上方

    Powered by 熊蓋站  Code © 2005-2017 Plurk Twitter 
讀取秒數Time 0.034206 second(s),query:4 Gzip enabled
   現在時間是 2024-6-3 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