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蓋站 - 首頁

  Plurk Twitter    

» 您尚未 登入註冊 | 說明 | 娛樂中心 | 點歌 | 聊天留言 | 最新 | 精華 | 論壇 | 資訊 | 首頁 | 影音模式

熊蓋站  -> 硬體資訊  -> 【資訊】剖開Ivy Bridge的胸膛 看看它的「心臟」

--> 本頁主題: 【資訊】剖開Ivy Bridge的胸膛 看看它的「心臟」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可列印版本
andy6989


終身成就獎
頭銜:論壇執行長論壇執行長

∷ 職務: 站長 該帥哥目前不在線
∷ 編號: 1
∷ 級別: 天使會員
∷ 發帖: 8098
∷ 威望: 6189
∷ 財富: 36813 蓋幣
∷ 貢獻: 173
∷ 配偶: 單身
∷ 家族: 無門無派
∷ 註冊: 2005-01-30
∷ 上次: 2019-03-27
鮮花(55)
寵物資料

寵物狀態:生存
寵物級別:287 -最終進化-
寵物PK:開(接受挑戰)
HP:7275/7275
MP:674/674
SP:4800/5000
EXP:86%
  【字體: Plurk Twitter 
【本站推薦】:
 【資訊】剖開Ivy Bridge的胸膛 看看它的「心臟」

儘管存在種種跳票傳言,但經過多方澄清之後,Intel的下一代處理器Ivy Bridge終究還是要來了,與此同時主板等配套產品也是蓄勢待發,Ivy Bridge的核心構成究竟怎樣,對比Sandy Bridge進展如何?且看日本Impress Watch網站為我們帶來的分析。
Ivy Bridge對比Sandy Bridge核心面積縮小至74%
Intel的下代處理器Ivy Bridge台式機產品擁有4個版本,根據計算推測,最小一種的die size僅有90mm2。22nm製程工藝的應用使得包含2個CPU核心與GPU的低端產品核心面積可低於100mm2大關。
Intel以前公開的Ivy Bridge核心照片省去了I/O部分,直到上周舊金山召開的ISSCC 2012上才放出了完整版。由此所作的Ivy Bridge和Sandy Bridge核心對比圖如下:

圖中Sandy Bridge和Ivy Bridge的核心照片採用同樣比例尺。雖然Intel沒有正式發佈過Ivy Bridge的整體照片,但和這個拼湊的版本應相差不大。選擇的Ivy Bridge和Sandy Bridge均為4核心/8MB L3緩存的版本。Ivy Bridge的GPU核心規模由Sandy Bridge的最大12個EU(執行單元)上升至16個。在整體構成相似,GPU性能上升的情況下,Sandy Bridge的核心面積為216mm2,Ivy Bridge的核心面積為160mm2約是前者的74%
只計算CPU核心和L3緩存的面積,Ivy Bridge大約是Sandy Bridge的60%左右理論上來講,製程提高一個級別面積最大可縮小至原有水平的50%左右,但實際情況畢竟有別的因素干擾,Intel的近幾代產品尚未接近過這一數值。
Ivy Bridge的核心組合存在4種設計
和本站之前的報道相同,Ivy Bridge存在4種設計的版本:Intel的模塊設計均以最大的4核心+GT2 GPU為基礎,下面的型號為頂級型號的閹割版本,從Core i7、Core i5、Core i3一直到最低端的Pentium和Celeron。由於從4+GT2砍至2+GT2時不免要削減內存控制器部分,所以Intel在最大的4+GT2中設計了一些"Dead Space",這樣就保證2+GT2版本擁有和4+GT2相同的內存帶寬。

此外Intel還設計有削減GPU以及L3緩存的版本:緩存從最頂級型號的8MB削減至6MB,GPU部分核心面積降低了將近一半。而GPU和CPU構成最簡單的版本擁有2個CPU核心,GT1即HD Graphics 2500核芯顯卡和3MB緩存,核心面積小於90mm2

閹割手法來自Sandy Bridge
實際上Intel的這種「模塊化」設計在Sandy Bridge上就已開始使用,以下是SNB各版本的對應關係,預計Haswell上仍將延續這一設計(但根據本站之前援引VR-Zone的報道,Haswell中最強的GT3顯卡只會應用在雙核心處理器中)。

Intel採用模塊化設計在桌面領域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策略,並且也能降低生產成本。它和現在流行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SoC處理器(包括Intel自家的Medfield)完全不同。
推測Sandy Bridge/Ivy Bridge採用模塊化設計最大的理由是Ringbus,CPU核心與L3緩存均與Ringbus相接,調整CPU核心數量就很簡單——不需要重新設計核心之間的連接總線,只需拿掉圖示中對應的Ring Stop即可

低端Ivy Bridge的核心面積小於45nm版雙核心Atom
下面是Intel從Pentium時代以來歷代產品的核心面積/製程工藝對應示意圖:

相對於Nehalem時代主流CPU將近300mm2的核心面積,Ivy Bridge的核心面積回到了Core 2時代的主流級別。並且低端產品的數據甚至要小於之前45nm製程工藝,雙核心Pineview Atom的87mm2。經過兩個時代的製程進步,原有Atom的市場也將被低端型號的產品所替代,而Atom最好的出路Intel也已提前找好——進攻ARM所佔有的移動設備領域。


※ ※ ※ 本文為 andy6989 與 熊蓋站 共同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 ※

 



≡熊蓋站管理團隊≡--共勉之--



[樓 主] |
發表於:2012-03-02 16:12

  熊蓋站 -> 硬體資訊

v 最新文章        熊蓋站為自由討論論壇,所有個人行為或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們,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        v 精華文章

               

奇摩搜尋
完全比對 模糊比對

線上收看: 景點即時影像 | 線上查詢: 火車時刻表最上方

    Powered by 熊蓋站  Code © 2005-2017 Plurk Twitter 
讀取秒數Time 0.017884 second(s),query:4 Gzip enabled
   現在時間是 2024-11-27 21:45